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公元前492年,孔子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陈国。
陈国地处中原偏隅,难得有博学之士来访,陈国国君陈湣(mǐn)公听说孔子来了,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迎接。
正因陈国弱小,孔子想把陈国作为重致周礼、实现远大抱负的试点,但陈湣公把孔子只看做是一个博学的人,一个春秋时代的“度娘知道”,并不想让孔子用他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所以孔子在陈国也没能推行他的治国理念。
陈湣公其人又很平庸,治国不善,经常遭受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就在孔子在陈国期间,吴国进攻陈国,夺去了陈国三个邑。
面对风雨飘摇的陈国、金戈铁马的场面、世风日下的社会,孔子的儒家学说无能为力,更不是久留之地,遂告别陈湣公,向蔡国进发。
在东去蔡国途中,孔子信心满满,认为背靠吴国这座大山的蔡国,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完美国度,并且总结了这几年周游布道失败的教训,给自己立下信条:
“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蔡昭侯听闻孔子到来,也很高兴,十分热情的接待了孔子一行。没过多久,蔡昭侯即将入吴,向吴王夫差汇报工作,顺便向其引荐孔子,但人算不如天算,蔡人担心蔡昭侯入吴又要提议迁都一事,于是派刺客刺杀了蔡昭侯,蔡国又陷入混乱。
孔子无奈,只得再次启程,但天下之大,何处又是安身立命之所呢?
在他的眼里,姬姓诸侯都是保存、继承礼乐制度最完整的国家,但这一路奔波,所见所闻皆是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人心不古,仁义道德荡然无存。
去楚国吧!
听说南蛮楚人崇尚礼乐之风,周礼传承较为完整,也曾是王子朝避命之处,但自命清高的孔子能够在天下人斥责中出仕南蛮子国吗?
左右为难的孔子只得一路西行,在负函(今河南信阳县境)暂住下来。
此时是公元前490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负函在楚国的势力控制之下,到了这里也就等于到了楚国。没过多久,暂住在此的孔子果然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做沈诸梁。
沈诸梁,字子高,柏举之战时英勇牺牲的左司马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
历史上真实的叶公绝对是一个才德兼备、方正贤良的大夫,他在叶地治水开田、兴修水利、勤政爱民,颇具治绩,受到楚国朝野以及周边国家诸侯的敬重。
之所以有“叶公好龙”这个故事,是因为叶公在兴修水利工程时,竹简不适合画水利施工图,他只能将自家的墙壁作为图纸,画沟绘渠,整面墙上布满了水系图,又考虑到龙王是主管行云降雨的灵异神物,叶公便在每个出水口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这些密密麻麻的水系图看起来就像一群张牙舞爪的长龙。
凡来到叶公家里的客人见到这些“群龙图”,便认为叶公喜欢龙,叶公也幽默答道:“我只是引龙出水而已。”然后指着一条条“长龙”道:“一龙需粮万斛,百姓不堪重负,所以需谨慎而行。真来了龙,谁不怕啊。”
本来是一句玩笑话的话,后人却以讹传讹(与孔子弟子也有关系),到了战国时代,韩国宰相申不害在《申子》一书中编造了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这则寓言后来被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书中引用,一时间广为流传。
清代王士祺曾为叶公蒙受不白之冤鸣不平,感慨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孔子特意由蔡及楚,也与叶公政绩显赫有关,周游列国已近十年,拜访君臣七十余人,无一不是进佞退贤、骛高自大之徒,而叶公的作为,正符合心中仁德标准,他仿佛在叶公的身上看到了复兴周礼的基础和构架,感受到中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楚国,正逐渐形成楚国特有文化的趋势,孔子也希望借叶公这块跳板,来楚国碰碰运气。
叶公对孔子这位来自北方的名人也很仰慕,十分清楚明白孔子不愿前往叶地,便前往负函拜访孔子。因叶地纳入楚国版图不久,其又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政重臣兼边防守将,叶公便与之交流治国方略。
孔子想了想,曰道:“政在来远附迩。”
意思是为政的道理在于招纳远方的贤能,使近处的人归服
叶公不解,继续询问,孔子又曰:“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民众还不是十分倾向于楚国),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说苑》)
叶公见孔子语出惊人,很有感慨地说:“这就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能达到这样的局面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会听从您的教诲,努力去做。”
孔子仿佛看到了希望。
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问政”,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
一次,叶公同孔子讨论:“在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却站出来告发了父亲,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
孔子历来主张以孝为本,听了叶公所言子告父的事情,十分反感,便说:“在我家乡,正直的人却与他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也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这时两人的观点就相反了,叶公认为父亲偷羊,儿子作证,这是“直”;孔子却认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本身就在其中了。
这本是后来的“法儒”之争,但当时学派划分还不是那么清晰的时候,却让叶公对孔子品行产生了怀疑,他找了一个机会,偷偷的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不知从何说起,便没有回答。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子路道:“仲由,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等。”
子路不语。自从孔子见过卫灵公夫人南子之后,子路便对孔子有了看法。
由于政见不同,叶公也没向楚昭王推荐孔子,孔子心知肚明,不久也带领弟子离开负函,准备去吴国碰碰运气。
一路上,为缓解尴尬,孔子的弟子也嘲笑叶公喜欢墙上画的龙(指思想),当真龙(指孔子)来的时候,叶公却吓得走了。
在去东吴途中,有一个狂放之人从孔子车旁走过,大声唱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意思就是劝解孔子别瞎折腾了,现在世道的德行都衰退了,你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希望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和他一样归隐山林,享受山野之趣。
孔子听罢,忙问弟子是何人,弟子回“此乃楚狂接舆。”孔子急忙下车追上接舆,有礼貌地想与他谈谈,可是接舆无意攀扯,急匆匆地走开了。
与执政者的理念相左、弟子的不认可、遁世者的嘲讽,让孔子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十年来,他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他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
他曾经对弟子说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学六艺、知天命,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他周游列国,以匡扶周礼为己任,这是“好之”;在求索过程中,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是“乐之”。
人有穷通,世有否泰,不论世人如何看待孔子行为,他都守道弥坚,追求越笃。尽管颠沛流离,而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
这种精神,曾引起遁世者的不解和讥笑,他在蔡国迷路,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荷蓧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楚狂接舆在他后面狂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但他汲汲救世、百折不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孔子不改初心,持之以恒地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不断地走下去,他相信,只有在坚持与努力之中,才会最终取得相应的收获,也才能取得至高无上的历史荣誉。
“天将以夫子为木择!”在即将经过蔡国的时候,孔子接到楚昭王的口谕,邀请他到楚国宣扬仁义礼乐,教化天下。
山谷雷鸣,音传千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