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09小说网 www.09xs.net,最快更新大明枭相最新章节!

,山东目前还未有新任的巡抚和布政使,提督学政应该由布政使司的左参政担任。”

    于可远点点头,“左参政黑大人,是田大人的表弟,会对考生一视同仁的。”他这番话,是在给邓氏宽心。既然是田玉生的关系户,就算没有明着偏向于可远,也绝不会暗中使绊子。

    从流程来说,院试与前面的县试、府试大致相同,只是更为严格,官兵数量至少是府考的三倍,密密麻麻,在考场内外维持秩序。

    时间一到,龙门大开,考生陆陆续续进考场了。

    不听从安排和调度的,叉出去!

    搜检出不该带的东西,叉出去!

    大声喧哗、对主考官不敬的,叉出去!

    总之,必须无条件配合搜检,且搜检结果正确,才能跨过龙门,被书童引向各自的考场。否则,后果相当严重,丧失考试资格还是其次,事后还要吃官司。

    搜检过程出了很多趣事。

    譬如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伯,近十年都倒在府考一关,府考的浮票一直在更新,但院试的浮票和府考不同,还是十几年前的,那时记录的样子和现在相差太多,最明显的就是当初还一头黑发,现在头发已经掉光,弯腰驼背,因与浮票描述的极不相符,任他一再解释,还是被官兵们叉了出去。

    那老伯竟然想不开,一头碰死在龙门口。

    于可远就站在远处,望着老伯撞向龙门,表情没有一丝变化。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们,对科考过于执着,以致于彻底丧失了理智,很难称其为健全的人。

    于可远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而区别对待。

    等到于可远搜检时,那小吏盯了好一会才皱眉道:“外貌基本相符,但你这身高,不像是十五岁的样子啊……”

    “阿母经常给加餐,吃得多,长得就快。”于可远确保自己对小吏足够尊敬。

    但那小吏仍是不依不饶,“长得也比记录的俊美了些,不对劲……”

    于可远微眯双眼,瞧着那小吏伸向自己胸前的小手,不由明白过来,这是在向自己讨银子呢。

    于可远只得从香囊里掏出三两银子,递到小吏手里。

    “许是长开了,十五岁嘛,几个月没有更新浮票,有些许差距也是正常。”那小吏掂量着银子,很是满意地笑了,然后让开通道,让于可远通过。

    过了龙门,包裹便被其他官兵收缴,除了衣物,身上再没有任何东西,于可远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进到考场。

    结保和唱保之后,一声锣响。

    院试第一场正试,开考了。

    卷子发下来,于可远将试题平摊在桌案上,仔细阅卷。

    这里的考题,与府考、县考不同。院试主考的仍是然八股文,但考题有两道,四书题一道为必考,五经题一道为选择。因为考生所治经典不同,所以考官实际是出六道题,四书题一道,五经题各一道,你治什么经,擅长什么经,就选什么题。

    四书题一道,题目为“中庸之为德也”。

    这句话虽然含“中庸”二字,却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一书中也含有和此句极其相似的一句,只是简写成“中庸之为德”。

    两句话虽然只差了一个“也”字,但立意和破题思路完全不同,若考生记错了,以《中庸》破题,就是典型的“零分作文”了。

    “这考官,出题还挺刁钻的。”

    于可远笑笑,这并不能难住他。

    这段话的典故,是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便发誓道:“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原文是“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接着孔子便说出题目的那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接着子贡说:“倘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作为哲学范畴的一部分,中庸也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是最高的德行。宋儒大家们说,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平常的道理,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又称其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向,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帝王之道,亦是明君贤主之道。

    审明白题,不代表就能作好这篇八股文,如何立意破题,如何将“中庸”二字,在孔子和子路的对话中延展开来,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你只是单纯论述孔子对“中庸”的推崇,或对“中庸”进行阐述,文章便会流于表面。立意的重点在于“至德”,孔子何以将“中庸”称为至德,与其他品德相比,中庸为何会在孔子心中脱颖而出,又是何原因,使“中庸”“民鲜久矣”?

    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就得追溯到孔子对子路说这段话的背景。

    想到这些,于可远不由感慨一声,“这考官,真是处处埋坑啊,若是寻常作股,就算通过,也一定在榜单的最后。但连生员都没考过的学生,学问大概是不怎么样的,应该很难联想到时代背景,看来今科院试,山东落榜的考生要一抓一大把了。”

    于可远一边研磨,一边思索着。

    “论‘中庸’,论‘中庸至德’,就得论‘大同’,这是孔子在晚年才有的思想,大同世界啊……天下之人,不止以自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互相敬爱,爱天下之人。在这种最高理想的世界里,‘中庸’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才能‘天下为公’,奉为‘中庸’。”

    将所有思路捋顺,于可远再次苦笑一声。

    这道题……真不是一般的坑,都能拿去作为乡试和会试的题目了。

    任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一旦没有联想到“大同”和“中庸”的关系,没有思考孔子说这番话的背景,很可能直接完蛋。

    “该不会是张居正临走前,留下的题目吧?”

    于可远忽然冒出这样的一个念头,然后伏案开写。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