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09小说网 www.09xs.net,最快更新赏析晏几道的词二首最新章节!

    上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在敦煌所发现的残卷中,有一点颇为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不少曲子的曲文都是由佛教僧徒抄录的,而且这些曲文都是与佛教典籍集歌偈抄写在一起的。

    香港饶宗颐教授写的《敦煌曲》一书,对于词的起源与佛曲的关联,给予特别的注意。

    据饶书第189页描述,原件为粗黄纸一张,一面曾记有“龙兴寺僧愿学于乾元寺法师随愿仓便麦事”等字样,另一面则写词三首,共十一行。

    第一首是《别仙子》:

    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无一事,堪惆怅,须圆阙。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

    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噎。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

    第二首是《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三首《酒泉子》,仅数句而已。两面笔迹相似,可知这三首词是寺院僧徒抄写。

    该纸张抄写者将“菩萨”二字省写作“卄卄”,与敦煌寺院抄录佛经时省写的惯例相同,可证明此纸是佛徒所写。

    从敦煌残卷中的资料来看,可知当时的俗曲歌舞确实曾与寺院僧徒结合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社会的因素。

    历史的渊源是:僧人所从事的乐曲创作者,早在齐、梁之际便已存在了。

    根据《乐府诗集》记载,“梁天监十一年,武帝于乐寿殿道义竟留十大德法师设乐,敕人人有问,引经奉答。次问法云:‘闻法师善解音律,此歌(即释法云作的《三洲歌》)何如?’法云奉答:‘天乐绝妙,非肤浅所闻。愚谓古辞过质,未审可改不?’敕云:‘如法师语音。’法云曰:‘应欢会而有别离,啼将别可改为欢将乐。’”从这些记述,我们可以知道,齐、梁之际的僧人,既精于音律,又常常参与歌曲的制作。

    社会的因素则缘于唐代的寺院曾经普遍设有戏场。唐代风俗轻靡,不仅在寺院中普遍设有戏场,即使是僧徒讲经的道场,也有专以淫亵之说以招邀听众者。

    饶宗颐《敦煌曲》一书中,曾把僧人借用演唱来流传佛法的乐曲,分为俗曲和佛曲两种。

    俗曲如《大唐五台曲子》中记载的《苏幕遮》及《喜秋天》。

    佛曲则有《舍利弗》《摩多楼子》《达摩支》《浮圆子》《毗沙子》等梵曲。

    由上述可知,寺院僧徒作曲子词的缘故:因俗曲盛行于民间,所以僧徒借它作为宣传工具,用来宣传佛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