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碑帖等,一部分当然是考古发掘的对象,但更多数则是流传有序的传世之物。王国维所谓的“二重证据法”,是一种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研究历史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而恰恰不是考古学研究方法。更何况,考古学者不做收藏,至今也是考古学科所约定俗成的一条底线。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容庚是一位接受现代学术训练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且任教于现代学府的传统文人。」
说到最后,作者还说,说容庚不是考古学家不是前辈学者的不恭,相反,这种“正名”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容庚的学术特点以及当下学术体制的一些弊端。
这个观点对吗?
至少苏亦是认同的。
当然,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种门户之见,比如吉大的吴振武教授就曾经抱怨,中国古文字研究对中国考古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考古所在作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总结,却偏偏弱化了古文字研究取到的应有贡献。
这也没啥好避讳的。
就算是考古学界之内,也都存在学派之争,更不要说,考古学跟古文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了。
但有时候,这俩个领域又是相通的。
至于商承祚书法领域的成就,让他名气大增则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因为他开始担任中书协广东分会的主席职务。
到那个时候,老先生家中都是一帮前来学习书法的小孩子,热闹极了。
从这点也能够看出来他跟容庚性子之间的差异。
研究二老的学术成就。
就要梳理他们的作品。
有时候,还需要亲自看。
这玩意,也急不来。
没看过二老的作品,就敢大言不惭的胡乱点评,则是对两位先生的大不敬。
因此,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苏亦有空就跑中大古文字研究室。
去年春,中大古文字研究室就开始搬家了,从康乐园中区数字大楼搬到马岗顶下东北区19号一栋二层的小红楼里,变得更加有古香古色的韵味,多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得知苏亦要写文章梳理二老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教研室的老师有些诧异,然而,得知他曾经给唐兰先生写过相关文章,大家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更加合情合理的是,苏亦还对各位师长说,他想要把考古学史当作未来一个研究方向,这样一来,就更加没有人觉得他闲得发慌,不务正业了。
甚至,二老得知他这一决定,还笑道,“以后把文章写好,先给我们看,要是写的不错,我们就给你把它发到中大学报。”
得,梁钊韬教授的让他写的民族考古相关文章还没出炉,这边就开始预订一个坑位了。
但两位先生还在,就要写人家学术史个人史,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偏偏二老还不在乎。
没法子,原本被苏亦当成阶段性习作的文章,这时候,都不得认真对待了。
这样一来,中大古文字研究室就成为省博之外,他跑得最勤快的地方。
研究室所在的小红楼,二楼大厅分成两个区域,最里面的部分是书库,是苏亦最为喜欢的部分,很多资料北大图书馆或者文史楼资料室都没有,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北大的师资力量确实偏弱。
研究室外面,则是办公区域,也被称为工作室。
容商二老,以及研究室的四大金刚,都在这里办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书桌,而容老的座位位置不错是靠南的窗边的第二位,看着老爷子的书桌,苏亦就羡慕不已。
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此外,还有水盒和十多方印章。
根据曾先同老师介绍,这里面的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段传奇佳话。
苏亦倒没有觉得曾先同是在夸大,容老的印章,每一枚都珍惜无比。
甚至,后世还有人高仿容老的书法拿出来拍卖,而且更加神奇的是,上面竟然盖着容庚常用的印章。
后来经过容老的学生鉴定,才得知,印章确实是真的,因为容老去世之后,他的后人准备把他的印章捐献出去,就曾经找人清理过印章印面。
那些书法伪作上面的印章,应该就是这段时间被人挪用了。
这事,苏亦在广美读书的时候,就是从教授他们古文字课程的老教授口中得知的。
当时,老教授还建议苏亦未来有机会可以研究一下容老书法篆刻方面的成就。
没有想到,前世枚机会的作的事情,现在就这样摆在眼前。
前世未竟之事今生来补,也算是一个弥补遗憾的过程。
从研究室几个老师的口中,苏亦听了不少关于容老的轶事。
尤其是治印方面。
苏亦对书桌上的印章极为好奇,前世在美院读书,他没少听过上古文字课的老教授提及过这些印章的故事。
某次展示容老书法作品的时候,老教授还跟他们普及这些印章的真伪风格。
当时,老教授还曾经展露过他读书时,在研究室钤印容老印章的宣纸照片。
因为有真假印章的对比,再去鉴定书法作品的真伪,一目了然,那一次的课堂,让苏亦印象极为深刻。
不曾想到自己还有机会来到研究室。
但,容老不在,他不敢直接去动这些印章。
曾先同说,“等容老来研究室,到时候,你跟他提一声,想看多久看多久。”
另一位姓陈的老师说,“其实,你等不及了,现在拿起来看也可以,容老不介意的。”
苏亦摇头,“还是等容老过来吧,私自动长辈的物件,不好。”
其他老师都笑起来,直夸他懂礼貌。
容老年纪大了,并不是每一天都过来研究室。来不来研究室,最要看天气是否晴朗。
广州是多雨的城市,一旦下雨,老人家来回走动,就极为不便。
因为年纪大了,二老去年招了六个研究生,培养模式就很粗放,自由程度堪比宿白先生培养苏亦。
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要知道日常生活中,二老是如何待人的,还是要多跟研究室的师生多多聊天。
一问之下,才知道。
二老培养的研究生的陌生,很有特点。
“不上课、不考试。”曾先同说。
苏亦羡慕,“那平时这些研究生都作什么?”
曾先同说,“二老有放鸭式和填鸭式两种方法:平时是放鸭,抄字书,读专着就是填鸭。他们没有要求一定要读自己的着作,但两位老先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年要抄三本字典:《说文解字》《甲骨文编》《金文编》,并且是作为习作,他会批阅,圈出哪个字字形错了,哪个字出处错了。当然这不是单纯地抄,而是要注意这个字在哪个器物上,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并且很强调写书评。”
苏亦恍然,“我在周一良先生家中上课的时候,周先生也曾经跟我说过容老,他说当年在燕大读书的时候选了容老的《说文解字》研究一课。一开始,容老的教学并不涉及《说文解字》的内容。他上课话不多,总是用白布巾裹着几部线装书,在讲桌上打开,转身在黑板上写一个楷体的古字,轮流叫学生上去写出篆书。还说容老这样讲课实际上是篆字练习,而不是研究‘说文’。当时,我听了羡慕极了,没有想到容老现在还保持这样的风格。”
听得研究室内几位老师都笑起来了。
其中一个老师说,“是不是后悔,没有报考我们中大啊?”
苏亦说,“是有点遗憾,不过现在有机会跟几位老师学习,也算是一种弥补了。”
曾先同问,“你平时在北大,宿先生都是怎么培养你们的?”
苏亦说,“宿先生对我们培养的方式各有不同,马世昌师兄基础最扎实,在敦煌研究所待了十几年,已经算是专家了,因此宿先生鼓励马师兄专攻这个方向。姚师兄在西安工作多年,对西北考古比较擅长,宿先生就让姚师兄研究丝路佛教遗迹;许师姐以前在上博工作,宿先生就鼓励她探索海外佛教考古新动向;至于我,基础最差,所以处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宿先生也没让我具体研究哪一个方向,基本上我想干啥只要不出格宿先生都不拦着,因此,我的现在基本上啥都要学,啥都不精通。”
几位研究室的老师听到最后都笑起来了。
“宿先生对你的培养,很有容老的风格嘛。”
苏亦也笑起来了。
容老跟商老对学生的粗放式培养,除了跟他们的性格有关,其实也因为他们年事已高,没有精力讲那么多课了,只能让学生自己去看书。
但不意味着二老对这些研究生就不管了。
有问题,都可以问。
平时,还让研究室的几位老师给研究上课。
因此,中大古文字的研究生,名义上是二老的研究生,但带他们的老师可不少,这点上跟苏亦有点像。
他现在在北大,虽然是宿先生的研究生,但想要跟哪一位老师学习都没问题,都乐意向他传授学识。
苏亦运气不错,今天天朗气清,没有下雨。
再加上,研究室距离,容老住的寓所并不远。
差不多九点左右,容老就出现在研究室之中。
老先生右手拎着塑料提包,左手臂还挂着弯柄长布伞,就这样慢慢踱到研究室来。
见到苏亦,就笑道,“小家伙可以啊,这几天都来得挺勤快的,文章写的怎么样了?”
苏亦说,“省博考古报告还没正式编写,我这几天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文章还在打磨阶段,您老别笑话我。”
容老笑,“反正我们研究室都对你开放,想看什么书就跟资料室的黄老师说,资料室没有的,你可以去到我家的藏书室。不过,我估计你用不到这些。”
容老称为他的藏书室为“五千卷金石室”,在圈内极有名气。
苏亦也好奇。
但他确实用不到。
金石学,又不是他专攻的方向。
短暂聊天以后,示意苏亦不要理会自己,容老就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然后开始工作。
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给《金石编》补字,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累了,就看书写字,但人老了,精力不济,偶尔闭目养神打个盹,醒来以后,习惯性抽烟。
甚至,还请研究室的老师抽。
大部分老师都不接,老爷子很有意思,其他老师不接,他就朝着苏亦递过去。
苏亦哪敢接,连忙拿火柴盒帮忙点烟,老爷子连忙摆手,“不要来这一套。”
苏亦还是点上了。
容老笑骂,“小家伙鬼精鬼精的。”
苏亦说,“我在家也帮爷爷点,习惯了。”
这个过程,资料室的管理员黄老师,就一直盯着容老手中的香烟。
苏亦以为他的烟瘾犯了,不曾想,等容老吸完烟,他就直接在烟火杠倒点水,确认烟头完全熄灭了,才微笑道,“书库禁止烟火。”
苏亦恍然。
看着黄老师熟练的熄灭烟头的动作,显然,这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作了。
让苏亦想起来,马世昌帮忙宿先生擦黑板的事情。
尊重师长,并非说说而已。
也需要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之中。
等容老抽完烟,趁着老爷子心情不错,苏亦提出自己的要求。
容老一听,笑道,“想看就拿起来,想要钤印也可以。”
于是,苏亦如愿以偿地拿起这些印章一一观看。
这些印中除了姓名章斋号印外,之前提及到邓尔雅名言章也在其中,字较多,苏亦拿起来随口读道,“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他一念完,容老就咦了一声,“小家伙,行啊!”
其他老师也朝着他竖起大拇指。
“怎么了?”
苏亦疑惑,不知道发生了啥了。
曾老师说,“你是第一个第一次拿起这枚印章,就可以全部念完上面字体的学生。”
“真的?”
“真的!”
得到肯定的回答,苏亦大为意外。
其他老师说,“果然是少年天才,比我们强多了。”
容老笑道,“这枚印章是我四舅邓尔雅刻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话,时间久了,印面不清晰,就不要辨认了,是要好好清理一下了。不过,你一拿起来,就能够读完,确实难得,因为这话不全,我四舅篆刻的时候,为了工整,少了一个‘便’字,因此,不读《金石录后续》的人根本就看不明白,当然,读了要是不精读,也认不全。”
难怪,自己会被夸奖。
其实这句话的全文是,“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两年以后,赵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
邓尔雅先生刻意把“便”字去掉,意思一下子就改变了。
去除了赵明诚的部分,成了勉励容老,要有节衣缩食,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
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名言章。
看着几位老师望向他,各种赞赏的目光,苏亦多少有些心虚。
没错《金石录后序》就是李清照写的,这里的李清照就是着名的词人李清照,她跟丈夫赵明诚两人仿照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编撰了《金石录》三十卷。
这部书着录自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款识和碑碣文字,共二千种,跋尾五百零二篇。
后代学者,对这书的评价很高。
苏亦之前听过《金石录》,但没细看,《金石录后序》倒是看过了,却没法通篇背下来。
这一次,因为有机会到研究室,可能看到以前在美院读书的时候,老教授提及的名言章,来之前他,还特意抽空翻看了一下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虽然名为金石录后序,实则通篇下来,真正写金石录有关内容的也就是前面的一段,后面大部分都是回忆。
因此,有人说《金石录后序》,既是李清照的自传,也是赵明诚的回忆录。
而且,这篇散文不仅以笔墨见长,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史学家认为文章的价值,比《金石录》还要重要,因为它关系国家兴亡的青州之乱、靖康之耻等,其中都有所反映。
乱世之中,文人墨客想要玩赏金石,纵情读书,基本不可能。
而且《金石录后序》通篇读下来,很容易就能够弄明白造成李清照那样夫死书亡的悲剧的根源,是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文献资料。
苏亦只觉得侥幸,要是来之前,他没有作功课,拿起印章,却连字都人不清楚,那就真要出丑了。
让他没想到是,他竟然是第一个第一次拿起名言章就把字体认全的学生。
这两个“第一”,让他在“少年天才”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心想着,万一有一天,人设崩塌,就惨了。
这一刻,苏亦心好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