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熊荆不知道项燕心里的想法,知道的话肯定会以为他疯了。因为硝石提纯的限制——硝石的提纯并非溶解和结晶那么简单。
这是科学的方法,古时的办法是加入皮胶水共煮,又或加入白糖、萝卜、淡水共煮。可这样煮出来的硝是否纯净,是否能像史书里说的能打到二十里、三十里以外,一炮糜烂数十里,那就只有天才知道了,反正关天培在他的奏折里是这样写的:
‘亲勘得大角、沙角两炮台,系东斜峙,丈量口宽一千一百一十三丈(1清丈=3.2米),五千斤以下炮位,炮子及远,自一百余丈至两三百丈不等,力量尚薄,必须六千斤以上大炮,方能致远崔坚。试演三千斤大炮,炮子仅及中流,强弩之末,无济于事……’
关天培亲勘的沙角炮台火炮角度不明,但必然不是五度,肯定要大于十度甚至更多。4.47公斤火药只得到五百七十丈的射程(又有两广总督祁贡丈量口宽,为一千一百七十余丈,取其平均;‘炮子仅及中流’,即五百七十丈,按清丈,为1824米)。而十二磅炮(十二磅炮全炮重两千清斤)的标准,仅为三千斤炮发射药四分之一的1.13公斤发射药,发射一点二倍的5.44公斤实心弹,仰角五度时,射程为1488米;仰角十度时,射程为1911米。
用四倍的发射药,发射重量只有82%的炮弹,射程勉强和十二磅炮仰角十度的射程持平。细究起来,这种火药的威力和造府所造火药相比要好(按照上次测试,造府火药威力仅为近代火药威力的五分之一),可惜这好的很有限。如果忽略炮弹重量的差异,它的威力也不过是近代火药威力的四分之一。
当然,沙角炮台所发射的火药威力如此之小可能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日久潮湿、比如非颗粒化(实际上颗粒化作用也很有限,颗粒状火药的暴热是736.6千卡/千克;粉末状火药的暴热是620.9千克/千克)、比如运输过程中使得硝石沉底木炭浮面、比如炮膛内部粗糙、炮弹表面不光滑等等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按照传统工艺提纯土硝所制成的火药,其威力并不能达到最大,只有按科学方法提纯或者干脆使用没有杂质的硝石,才能使火药威力最大。
项燕想用火药炸开咸阳城,这在熊荆看来的是不可行。不可行并非因为黑火药不能炸垮城墙——即便到了二战以后,也有用六点二吨黑火药炸开三十七米城墙的战例,其城墙高十四米,厚度超过二十米[注7],采取地下坑道爆破,不可行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没有这么多火药。
虽然《营造法式》里说过,城墙底宽、城高、上宽之比为3:2:1,可实际上元代北京城墙的底宽、城高、上宽之比却是4:2:1。即:如果城高十四米,那么城墙底部宽度就是二十八米,墙顶的宽度仅为七米。
先秦至秦后,很多事物都是退化的。汉代未央宫4.6平方公里,长乐宫6.6平方公里,唐代大明宫3.3平方公里,北京故宫仅仅0.73平方公里。当然,这是宫殿规模,筑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比如城墙包砖,使得底宽、城高、上宽之比越来越小。
在这个时代,底宽、城高、上宽之比为6:2:1。咸阳天下雄城,六版夯筑,城高七点二丈,以周尺,为14.18米;底宽是城高的三倍,即二十一丈六尺,合42.55米。另外这个时代的城墙为了防止浸城,墙脚又有护坡,加上内外护坡,城基厚度几达六十米。
六点二吨火药炸开了墙基二十多米厚的临汾,以现在造府火药的威力,要炸开墙基六十米厚的咸阳,最少估计要三十吨甚至更多火药。按照配比,这就是三吨多硫磺,而上次胡耽娑支仅仅带来一百二十七公斤硫磺。
炸开焉氏塞因山而建、厚度大约在十米的关城,熊荆估计需要三吨火药。三百公斤硫磺胡耽娑支还是能带来的,可如果要他弄来三吨硫磺,这完全不可能。除非他真的找到硫磺矿,或者舰队在印度、塞琉古,以及瀛洲找到新的硫磺来源。
如果说硫磺不足炸不开咸阳城墙,另一个就是单纯的战术问题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