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办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办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毛泽东所言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招来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嘛。应对招法呢肯定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上它的当即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一个成功例子便是:匽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又抛售鲁缟再粮食提价,就搞垮了鲁国经济。这种炒作手段其实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产业均衡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随时都必须注重的根本性问题!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差不多的,只是废与弱更彻底些,直接让其消亡了。如春秋末期越国送粮给吴国支持它北上与齐争霸,结果趁机在背后捅刀子直接灭了吴国。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道理上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利诱对手从而乘机消灭对手之意。兵法上则称之为引蛇出洞。对大家的警醒呢就是便宜不好占,要把持好自己!
“是谓微明。”是说前面所说这些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需要辨明细微之处啊。
“柔弱胜刚强。”连通翻译下就是:所以说柔弱的完全可以反过来胜过刚强的。(这也是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自老子开始,道家就一直坚持以柔克刚、怀柔而治的原则。《道德经》中也多次说了这一原则。从谋略角度说,这就好比慢慢给对手织一张大大的网而后慢慢收拢最终困死敌人。张良辅佐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就采用了深挖鸿沟凭险固守又不应战只牵制住项羽主力的蘑菇战术,玩的就是打太极的手法,等着韩信发展壮大后合围项羽。所以,不少人把《道德经》当成兵书看待,也有一定道理,反正天下大道本就为一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像鱼那样善于利用深渊来隐藏自己,国家的利器不要轻易展示于他国(才可能在使用时出奇制胜)。老子说这,是提醒统治者要善于藏拙,最终达到扮猪吃老虎的效果。兵法上说就是示敌以弱而麻痹敌人。当然,和平时期适当秀下肌肉让对手不敢乱来以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因此概括总结了以道治国的方方面面。集中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治理社会的理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了老子对以道治国综合理解。道是无为的,即道不追求实现何目的,不会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纯粹是任其自然的。但一切都又依道而运作,故道实际上又是什么都在管着的。所以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看起来有点儿神学的味道,但它区别于神学的根本点就在于道没有主观意识,是纯自然规律的集中化、形象化的描述。它不会像神一样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万物(暗指代人,因为这要对人而言才有意义)。万物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受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决定。但这些偶然性(不确定性)又受大环境的限制,故万物的形成发展及变化又具有必然性。把这种必然性固化就似乎成了神性。即把这种必然性拟人化后就成了神的意志。当然,神的意志更多的是参杂了许多创建神学的人的个人意志的,不完全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了。老子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附带加入到“道”之中,因为他深知自己不可能那么伟大(远古圣人们也只是悟道而非创造道,何况他仅一个历史研究者而已)。所以,老子之道学,绝非神学,只是对科学理念的一种笼统而含糊些的表述而已。故中国的道学,绝不是唯心的神学,而是唯物的科学。只因描述表达手段的模糊性及朦胧性显得比较玄奥而已,故称之为玄学不为过。但说老实话,《道德经》还未涉及玄学的具体内容(阴阳五行学术),连玄学也算不上。它仅是一门植根于远古先贤对世界及人类社会的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哲学而已!当然,老子言道,是想劝统治者依道治国,说得并不怎么宽泛,往往借“道”说治国原理而已。此处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迁移到统治者依道治国上来,就是要求统治者也要如道一般,抱无为之心态而无所不为(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上心并依道去做好)。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意思很浅显:侯王们如果能守道,天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归依同化(即也会自觉地遵守道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百姓自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贪欲而互相兼并,那我(代指统治者)就要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即加强教育,使民心归于质朴。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天下,天下就不会有贪欲了。天下百姓皆无贪欲,世间就平静安稳没啥纷争了。那么这世界就可达到风气纯正,自然安宁稳定。
不得不说老子这治理社会的想法是好的,但又显得有点儿理想化。以道治国,使民自化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统治者抱朴守道不乱来不妄为,任由百姓自由发展,百姓都能自觉地过好自己日子的。在古代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这更容易实现。哪片土地不养人嘛?况且民间自律性也是存在的,老百姓之间自然会形成一种公道意识并自觉遵守、互相帮忖,那就是所谓的“古道热肠”。但民间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智者”,这些人靠耍小聪明贪占便宜欺负大众的容忍之心,或因自己家族发展强大了而过份霸占优质社会资源有失公道甚至侵害他人,虽不义百姓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大问题了。这就该统治者监管的了。毕竟再无为的统治者,也应该是体现民众意志的公权执掌者,代民行使公权是份内的事,否则这统治者就形同虚设白花大家的公费税收了。所以,老子在此提出了“镇之以朴”。这既有温和的教育方式,类同“约谈”那种敲山镇虎。又有强硬手段“镇压”,即以法治之。所以,老子所言之“朴”不简单,内含大道之质朴实乃公道的化身!在老子看来,只要天下不失公道,执政不失公道,社会是不会有大问题的。但现实却挺气人。往往就因为统治者首先不守公道,不光只拿税收不为民办事外,还伙同甚至依赖豪强鱼肉百姓!那政治就污浊了。春秋未期这点已渐渐露出狰狞之貌:贵族骄奢淫逸、诸侯尽力收刮以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争霸天下,百姓已经在怨声载道了。老子对此也只能寄托于有圣人出现,重拾古道并推行下去,使王侯也能守道,贵族知自律,天下复归太平。最终老子是失望了,只能感叹大道不行,自个儿骑牛出西关不见不烦!
综而言之,老子的道经,虽有些含含糊糊地论述道的存在与作用(这不怪他,实在是从哲学层面而言要把“道”讲得清晰明朗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种模糊认识与隐约感受,那它也就是个模糊概念。),但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些关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一,天下民生为本!只有发展好民生,社会才会繁荣昌盛。二,民本自然。老百姓的本质就图个自然而然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三,社会公权的实质是公道,公道的实质是均衡发展(即公平!)。(插个小话,古人认为某人具有长者风范,其实就是指那人行事比较公道)。公权要公用。四,统治者要加强自身修养,要自觉自律,保持质朴为民的初衷,不能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要秉持公道为民执政。不自私自利与民争利。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为天下民生计尽量做好方方面面。五,对付外敌要从长远考虑,能以柔克刚。”
不得不说,对于社会治理的思考,老子绝对是顶尖的智者。他虽生于那么落后的时代,所借鉴的更是前古之人的经验与做法,但他能从中抽丝剥茧地提出如此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及提出相应能行之有效的做法,实在不得了!两三千年过后的今天,仍极具指导意义。可惜啊,中国若早用老子之策,该当何种光景!
我是这么想。但清风却说道:“对我清虚界而言,原本就朴,老子这“道”又有何为?故只有“无为”!”
所以,《道德经》在此界真的不行销。我只能无可奈何!
不过,我想,此界发展之缓慢,说不得与清风他们那样的思想不无关系!
但,这又关我何事?
直到最后太上老君要我破局时,我才晓得了天下民生,应该与任何人都有关系。哪怕我就一个外来的孤魂,也逃不脱干系!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