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莱茵向西,普鲁士向东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当然,大铁路是未来数年中的大事,而此刻的1828年,谢绾还有一些眼下的事情。
10月,谢绾私人出资为病中的舒伯特在波恩举办了他人生唯一一场演奏会,其后不到一个月,这位音乐神童便溘然长逝,时年三十一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谢绾亲自为他主持了葬礼,极尽哀荣,使谢绾在文化与艺术圈子里获得了极大好感;因为临近圣诞,谢绾又在葬礼后的一个月内连续举办各种音乐会,还特别邀请刚刚成名,时年十九岁的肖邦和十八岁的李斯特各自举办了钢琴独奏会。
以此为契机,谢绾又连续邀请文艺家们到访波恩,并鼓励富人积极赞助,让波恩的各种公共音乐会、文学会、画展、雕塑展不断,各种文艺社、文艺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谢绾在战后的经济萧条中,为稳定人心演的一场大戏。其中推出肖邦与李斯特还有点特别的用意。肖邦是波兰人,李斯特是匈牙利人,谢绾希望通过包装他们,笼络大量非日耳曼籍文艺家丰富莱茵民众的精神世界,使热爱文艺的莱茵民众能够通过接受异族文艺家而淡化民族主义。
波恩由此也逐渐成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文艺中心,一些与本国朝廷不对付的文艺家们纷纷移居波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因为同情1825年起义十二月党人,而被沙皇不待见的普希金。而因为宣传共和,被法国朝廷不待见的雨果和大仲马,也时常到波恩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对于这些敏感人物,一般情况下,谢绾也只安排便衣监视,对外则保持开明态度。
另外一个重要事件,便是普鲁士退出了德意志联邦。
德意志联邦成立之初,是为了让普鲁士接受莱茵独立,所形成的名为联邦,实则受普鲁士控制的德意志邦国军事共同体。但随着各邦国权力意识抬头,以及汉诺威独立战争中普鲁士的失败表现,局面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改制之后的德意志联邦已经完全没有了以普鲁士为主的痕迹,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邦国家。
谢绾明白路德维希让普鲁士退出德联邦的动机,却不理解他对局势的判断。从经济上说,退出德联邦的普鲁士参与德意志内部市场会变得困难,对经济形势不好的普鲁士来说是雪上加霜;从军事上来说,目前莱茵、汉诺威、巴伐利亚,以及其他德意志小邦总兵力与普鲁士不相上下,加之有战绩出色的莱茵军,普鲁士基本没有胜算。
但不理解归不理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即使谢绾再三通过克勒维茨挽留路德维希,最终也未能挽回。在参加完1828年最后一次联邦议会会议后,普鲁士使团在大雪中消无声息的全部离开了慕尼黑。
谢绾对此有些失落,眼看就要完成的德意志统一遇到了严重的分裂。虽然他并不是很在乎统一这件事,但毕竟是数年风风雨雨才得来的成果,终归是舍不得。不过,这件事未来对欧洲历史的影响,远远超过此时谢绾的想象——从此以后,莱茵向西,普鲁士向东,冲突不断,最终是一场让欧洲人流尽鲜血的战争,才使东西重归统一,此是后话不提。
普鲁士退出德意志联邦的同时,与俄罗斯帝国加强了合作,并暗中形成了两国同盟,加紧对东中欧地区的势力整合,被两国盯上的,首先便是陷入民族和社会重重矛盾之中的奥斯曼帝国。
此时奥斯曼帝国面临最大的危机,是已经闹了六年的希腊独立。
希腊独立意识由来已久,而最近的问题是俄国在背后搞的鬼。1821年,侨居俄国的希腊“友谊社”总负责人依普希兰狄斯从俄国率领起义军进入罗马尼亚,在雅西号召希腊人民起义。起义继而席卷整个希腊的大部分陆地和爱琴海许多岛屿,不久几乎起义军便解放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希腊在厄皮道尔召开首届国民议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国民政府。
而后的1822年6月,奥斯曼出动三万军队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发动大规模进攻。希腊军民通过伏击和偷袭手段,在陆地和海上都以弱胜强。然而,随之而来的希腊政府内部权力斗争使希腊军队力量蒙受重大损失。
1826年4月,奥斯曼军队近4万人军土卷土重来,内乱的希腊军不敌,到1827年8月奥斯曼军队占领雅典城,大部分希腊国土又重回奥斯曼之手。
这么大的动静,欧洲各国对此事当然颇为关注。
首先插手的自然是俄国。对俄国来说,一旦控制希腊,就将掌握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唯一通道,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不过,这对英国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无论在贸易和政治方面,都是对英国实力的沉重打击。所以英国人不愿意让俄国单独进行干预,于是在1823年,英国承认了俄罗斯人策动的希腊独立,这是英国人对俄国人让步以牵制俄罗斯对希腊事务的过分举动。
接着,1826年4月英俄《彼得堡协议》、1827年7月英俄法《倫敦协议》两次要求希腊奥斯曼停火,并要求奥斯曼承认希腊独立既成事实,否则将联合惩罚奥斯曼。
奥斯曼当然拒绝了这种欺人太甚的协议。但历史因为谢绾的出现,在这里拐了个弯。由于德意志对英法战争的爆发,所以虽然奥斯曼硬气的回绝了三国干涉要求,三国却未能马上采取措施。直到1829年年初,英法德三国都疲于应付战后萧条,而脱离了德意志的普鲁士和俄国人,却打起了收拾奥斯曼的主意。
俄国人不是很想独自与奥斯曼开战,不过此刻有了个悍勇好战的兄弟,马上就抛开《伦敦协议》准备动手,而普鲁士不像莱茵那样有耐心用文化和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它需要的是一场战争带来的财富,自然与俄罗斯一拍即合。